治疗方法:
采用益气化瘀通络汤。组成:黄芪30g,川芎15g,党参15g,白术15g,山楂15g,赤芍15g,葛根25g,豨莶草20g,泽泻15g,地龙15g,甘草10g。每日1剂,水煎取汁450ml,早中晚分服。
以2周为1个疗程。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药。
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方中黄芪大补元气,气帅血行,有助瘀血去,络脉通;川芎活血行气,秉升散之性,以上行头目,两者相配益气化瘀共为君药。
一方面党参和白术辅助黄芪,加强其益气健脾的作用,以保护后天,振奋脾阳,利于中气的生成;
另一方面山楂(助脾胃之气,入血分而活血散瘀)和赤芍(祛瘀止痛)辅助川芎活血化瘀止痛,四者合而为臣药共辅君药发挥疗效。
结合现代药理研究,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,可改善心脑血液循环,对头部、颈项疼痛有效,又其气轻扬升散,与补气药合用能升清补气运血;
豨莶草、地龙通经活络;泽泻淡渗利湿,降浊消阴,使气机通畅,阳气得行。正如经文所论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,此之意也。
上四药相合共同辅佐君药和臣药发挥药效作用,为佐药。甘草和中益气、缓和药性、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诸药相配相用,药专力宏,气旺血行,血行瘀通,脑络和畅,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。
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,以内伤为主,尤以气虚血瘀、气血虚损、肾精亏虚及痰浊中阻为常见。眩晕发病,各种病因可相互影响,互相转化而形成虚实夹杂。
眩晕多为本虚标实,实为风、火、痰、瘀之实,虚则气、血、阴、阳之虚;其病变脏腑以肝、脾、肾为重点,三者之中,又以肝为主。
针对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之气虚血瘀证的病因,导师邓悦认为其发病多为时较久,因久病必虚,久病必瘀。其主要病理机制为正气亏虚,脉络瘀阻,气虚瘀滞,脑络失养,即气虚为本,血瘀为标。
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之气虚血瘀证是临床的常见证候,针对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机,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,以临床研究为基础,采用益气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,兼顾标本以治之。